辽宁蓝星律师事务所——于洪律师 于洪律师,辽宁蓝星律师事务所主任。二级律师,1987年从事律师工作,1988年通过律师资格考试成为执业律师,辽宁省优秀律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学术委员... 详细>>
律师姓名:于洪律师
电话号码:0421-6823555
手机号码:13304913801
邮箱地址:yh2088@126.com
执业证号:12113198910208394
执业律所:辽宁蓝星律师事务所
联系地址:凌源市市府路东段26号工会大厦四层
刑事申诉息诉工作是指刑事申诉人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人民检察院诉讼终结的刑事处理决定不服,向人民检察院提出重新处理的请求,而检察机关复查后确认原判决、裁定和处理决定正确,决定予以维持,并通过说服、疏导等方式使申诉人接受原判决、裁定和处理决定所做的一系列工作。每个案件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办案人员要根据每个申诉案件和申诉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有效的息诉方案,开展息诉工作。
一、刑事申诉人心理分析
刑事申诉人心理是申诉人提出申诉的动机、目的、心理构成、心理指向等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总称。刑事申诉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申诉人的心理外化的过程。申诉人申诉心理因申诉主体的特定性和客观因素的复杂多样性,而使申诉人的 心理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例如主体因素,包括申诉人的知识结构、性格意志、情感兴趣、道德品质;客观因素包括刑事判决公正性和准确性以及司法人员执法素质能力、思想道德情操等等。在具体的某一事件上分析申诉人的心理类型时,可以从性格和动机两个重要因素着手。
(一)从性格类型上分析
普通心理学认为,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结合申诉人心理研究的客观情况和办案实践的具体表现,可以把申诉人的性格划分为情绪型、理智型和意志型。
1、情绪型。情绪型申诉人其表现特点为感情丰富,头脑易发热,容易激动,行为语言受情绪左右明显而波动较大。这类申诉人往往对办案人员的答复、解释、说理,不管是否合理准确,都会表现出较大不满,举动夸张,语言咄咄逼人。不注意对事实、法律的举证和论理。如,
【案例一】张某某,女,42岁,系个体职业者。2002年,张某某与犯罪嫌疑人李某合伙成立编织加工厂,张本人提供资金10万元,李提供技术和设备。但由于对市场把握不准以及经营管理问题,加工厂倒闭。张人为李夸大自身实力,虚构事实骗其拿10万元入股,已经涉嫌诈骗罪,遂向公安机关告发,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检察机关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对犯罪下疑人李某不予批准逮捕。之后,张某某开始向公安机关、检察院、人大、政法委等多个部门上访申诉。每到一处,不听工作人员和部门领导的劝解、说明,大吵大嚷,表情举动极其激动。接待人员不能与其对话,否则,就会遭到张对表述的肢解和歪曲,抓住细节不放,甚至贬低司法人员形象,表现出典型的情绪型申诉人特征。
2、理智型。理智型申诉人的特点一般表现为态度严肃、平和,思维缜密,语言逻辑性强,注重对案件事实、证据、法律阐述观点和看法,并在申诉前已经对案件涉及的事实和法律适用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所以提出申诉理由时深思熟虑、权衡再三,重在说理,能理智地衡量案件的对错。
【案例二】申诉人李某,男,72岁,系退休干部。2008年5月,某基层检察院受理李某不服不立案的申诉,其申诉事由是其子于 2004年9月8日因车祸入医院治疗,在入院时神清语明,四肢活动自如,经CT检查后腹膜血肿积液,全腹膨胀。院方对腹膜实施穿破手术,后告知家属病人死亡。李某认为儿子的死亡并不是车祸造成的,而是医院的手术方法不当造成的,构成医疗事故罪。李在申诉前对其子死亡的医学机理和法律适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查阅了大量外科学书籍,得出结论“若手术发现血肿,而不再扩大,不需切开,以免引起严重又难以控制的出血”。在申诉时李某始终是态度平和,论证科学性、逻辑性极强,引经据典,论证充分。
3、意志型。意志型申诉人的特点是目的明确,意志坚定,态度坚决自信,往往能够抓住处理决定中的关键性问题不放。如,
【案例三】1994年10月3日晚18时许,犯罪嫌疑人陈某某无证驾驶无牌照川野牌三轮摩托车(板的)从家中出来,当三轮车由西向东行驶至某冷冻厂门前路段时,将在路边行走65岁的离退休干部黄某撞到在地,当场死亡。陈肇事后下车看到黄倒在地上,没有对被害人实施抢救,随即驾车逃离现场,举家躲藏于外地,直至2008年2月11日陈某某被公安人员抓获归案。因案发时公安机关对陈没有采取强制措施,在其归案时已经过了追诉时效,检察机关对陈不予批准逮捕,黄某的老伴遂提出申诉。在申诉过程中,黄某的老伴意志很坚定自信,认为申诉有理,“肇事者被抓获归案,人(黄某)都死了,怎么就不捕他,不给他判刑?”从表面上看,申诉人抓住了关键性的事实。
(二)从申诉动机和目的方面分析
申诉动机与申诉目的是分析研究申诉人心理的基本问题。申诉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申诉人实施申诉行为,以实现申诉目的的内心起因,是申诉结构中的动力因素。申诉目的是指申诉人通过申诉所要达到的结果。申诉动机和目的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4]
1、公正型。这类申诉人对案件的事实、法律以及自己的权利义务有比较明确的认识,面对处理决定与自己认识的明显距离,其道义感超越切身利益。申诉人会从合法、公正的更高层面看待处理决定。此类申诉人在申诉时往往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义正词严,期待办案人员能主持公道。
2、趋利型。这是最典型的申诉动机和目的。大多数申诉人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能客观公正地审视全部案件事实,不能正确、全面地理解法律明文规定,申诉时常常表现出偏激、虚张声势,在自感理由不充分时对问题避重就轻,片面、孤立地强调有利于自己的理由和依据。
3、缠讼型。有个别申诉人明知无理或理由不充分,但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抱定“会哭的孩子多吃奶”这一目的,诉而再诉缠诉不止;心术不正,抓住一些细枝末节问题纠缠不休,对承办人的解答充耳不闻,对事实和证据视而不顾;陈述自相矛盾,一不称心便大吵大闹,恣意撒泼耍赖,意在闹得让承办人受不了,从中获取相应利益。
4、试探型。有些申诉人知道申诉不需要交申诉费用,便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尝试心态申诉,认为败诉了毫发无损,胜诉了是个意外惊喜。这类申诉人申诉后表现大多不够积极,与承办人谈话多为被动回答或咨询性语言,情绪平缓、态度谦恭。
把申诉人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并进行考察和探究,可以使办案人掌握申诉人性格和心态,以便结合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对症下药,提高办案人员开展息诉工作的能力,丰富息诉工作的艺术和技巧,提高息诉效率,增强息诉效果。
二、 刑事申诉息诉的技巧
负责刑事申诉息诉工作的办案人员在具备基本的能力和素质基础上,要善于把握不同刑事申诉案件及申诉人类型的特点和规律,并采取有针对性地技巧和方法,实现定分止争,有诉有息。实践中,可以采取如下技巧开展息诉工作:
(一)降温冷息法
此种方法适于情绪型或纠讼型申诉人。对情绪激动,夸大其词,心术不正,大吵大骂,不听解释和劝阻等表现的申诉人,办案人员头脑要冷静,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不能被申诉人纠缠到无休止的争辩,甚至是对骂之中。一般情况下的做法是依据事实和法律,简明扼要地阐述做出相应结论的理由就可,不再与申诉人交流,任由申诉人自己夸张表现,经过一段时间后,申诉人会自行结束自己的“表演”。例如【案例一】中的申诉人张某某,办案人在说明对李某不予批准逮捕的充分理由后,只说了一句话“我的答复结束了”就不再与申诉人交流,申诉人仍旧坐在办案人面前滔滔不绝,手舞足蹈,甚至大放厥词。在持续20—30分钟后,办案人仍一言不发,申诉人自觉没劲,说了一句话“我走了”,就离开办案单位,没有再申诉。
(二)说理解释法
此种方法适合于理智型、公正型、乃至于趋利型等多种类型的申诉人。或者做为对情绪型或纠讼型申诉人的先导做法,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待仁至义尽后,再采用冷处理的方法。说理解释法在运用时要明晰坚定,说理充分,快速高效,不能拖泥带水,说不清道不明。对申诉人申诉理由不能成立的要干脆地予以答复,坚定地维护公正的判决,不能让当事人感觉还有一线希望。针对趋利型或试探型的申诉,要充分阐明证据是否清楚,案情是属实,是否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使申诉人对案件有清醒和冷静的认识,从而消除侥幸的心理和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做到“快刀斩乱麻”,不给申诉人以“可乘之机”,以免引起后患。如,
【案例四】申诉人王某,女,35岁,系农民。王某的丈夫因交通肇事被撞身亡,在法院审理该案期间其提出了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经济损失14万元,但因被告人经济困难只能给付2.6万元,双方协商后,申诉人收下了2.6万元,法院以被告人有悔罪表现,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王某不服向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申请。检察机关办案人员经审查案件后明确做出答复:法院判决认定事实清楚准确,适用缓刑适当,不符合抗诉条件。王某不再申诉。
经审查,对于申诉人申诉理由成立,原决定或裁判却有错误的,应当做出明确答复,说明支持的理由和依据,并快速做出处理决定,树立司法的公正、高效和权威。
【案例五】申诉人侯某,男,47岁,系某中学校园保卫人员。2007年2月8日晚7时许,孙某、王某、魏某三人将申诉人16岁的养女挟持至某旅店内进行轮奸,直至第二天清晨允许被害人离开。案发后,三人主动投案。原判法院于2007年5月24日对三人做出判决,以强奸罪判处孙某有其徒刑七年,王某有期徒刑五年,魏某有期徒刑三年,申诉人不服,到检察机关申诉。办案人员审查后确认:虽然三被告人具有投案自首情节,但主犯孙某系成年男子,不应适用减轻处罚,王某是主犯,原判量刑不当,因此提出抗诉。某中级人民法院指令原判人民法院对本案再审。2008年6月1日,原判法院采纳了检察院的抗诉意见,撤销了原量刑畸轻的判决, 以强奸罪判处孙某有期徒刑十年,王某有期徒刑八年。
在此案办理过程中,办案人认真审查,准确答复,说理有力,并积极推动案件处理进程,使案件在短时间内获得改判。申诉人很满意,没有狂躁和激动的表现,一直很理性地配合检察机关开展工作。
(三)分流指路法
刑事申诉案件因做出裁判或决定的主体、所处诉讼阶段和状态不同,负有审查职责的机关也有所不同,所以会出现申诉人所寻求的救济途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同时还会出现刑事申诉以外的其他事项的申诉,但办案人也要本着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尽量向申诉人指明解决纠纷的路径,将案件分流出去。但分流绝不是不负责任“一推了之”,在分流时也应当运用好“说理解释法”充分阐明道理,不致使申诉人带着希望而来,怀着疑虑甚至是不满而去。
【案例六】被害人黄某,男32岁,无业。2003年6月黄某因琐事与被告人王某发生口角,遂打斗在一起,被害致重伤。法院判决被告人王某有期徒刑3年并附带民事赔偿3.4万元。黄某对赔偿结果不满,到检察机关申诉请求对民事部分提出抗诉。检察机关办案人员对黄某耐心解释法律的相关规定,说明此种情况不属于检察机关受理范围,应到法院就民事赔偿部分提出上诉,黄某欣然接受。
(四)关怀暖人法
一些刑事案件在法律适用和操作程序上已经走到尽头,但申诉人的问题依然得不到很好解决,不管如何说理解释,申诉人仍然不满,坚持多级多部门上访申诉。这就需要从申诉人根本诉求出发,利用非诉讼手段以及建立相关工作机制的方式,体现人文关怀,为申诉人排忧解难,化解矛盾,息访息诉。如:
【案例七】申诉人王某,男,27岁,系工人。2004年11月28日,申诉人王某外出办事住宿到李某开办的盘吉顺饭店。第二天早晨5点,王某欲离开饭店时,店主李某听见大厅里有响动便出来查看,此时双方均以为对方是坏人,于是便发生撕打。王某跑出店外至距高速公路口100处,又被李追上,又继续厮打,后王某拨打110报警。经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司法鉴定中心鉴定王某所受损伤程度为轻伤。
此案移送审查起诉后,检察机关认为:如果王某的轻伤是饭店内形成的,则李为假想防卫,不构成故意犯罪;如果王某的轻伤是在被追上后厮打过程中形成的,则李构成故意伤害罪。但根据卷宗证据无法确定王某轻伤形成的时间,因此,作出了存疑不起诉决定。对此王某不服向检察机关申诉,经复查后维持了对李某不起诉决定。
王某的父亲称给他儿子王某治病已花去3万多元,家庭经济贫困,对方最少也要赔偿4、5万元,并且表示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进京上访,而李某确实不想赔偿。办案人员完全可以依据法律规定不再受理此案的申诉,但为了体现对王某一家人的温暖关怀,维护社会稳定,办案人多次找双方谈话,并在大量细致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赔偿数额确定为3万元,李某赔偿2万,检察机关建立司法救助制度,为王某一家解决1万元。双方当事人被检察机关认真负责的态度所感动,均表示接受这一方案。李某一次赔偿王某医疗费等各项费用2万元后,王某保证息诉罢访。
通过此案的处理,体现出办案人的透彻说理,文明的接待,暖人的话语,实实在在的解困等等一系列司法人文关怀方式,对群众的感召力量会起到潜移默化而又关键性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